乐山市沙湾区抓实抓好县域内片区划分奋力书

2024/12/22 来源:不详

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是两项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的总牵引和总抓手。年,四川省委决定打破县域内行政区划和建制界限,以片区为单元,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,对全省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战略性部署。作为县域内片区划分市级试点区县,乐山市沙湾区顺势而上、乘势而为,坚持先行先试,因地制宜开展县域内片区划分工作走出了两项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的“关键一步”。

按照省委、市委关于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部署要求,沙湾区紧扣市委“”工作思路,聚焦市委赋予沙湾建设“工旅融合发展示范区”的重大历史使命,将县域内片区划分与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、建设“工旅融合发展示范区”有机结合,从符合群众需求、符合县域实际、符合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,坚持“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”发展导向,大踏步推进县域内片区划分工作,砥砺书写片区划分“沙湾经验”。

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,位于沙湾区葫芦镇的铜河银滩滨水运动综合体游人如织,大家纷纷阖家前来,体验这个以“沙”为主题的亲子乐园。

“这个地方很不错,我们4家人一起来游玩的,特别是小朋友非常喜欢这里的沙子,民宿也很有特色,以后还会再次来!”来自市中区的游客赵雯就在春节假期的最后两天,带着孩子前来“铜河银滩”打卡。

而事实上,在沙湾区,像“铜河银滩”这样的旅游打卡地还有很多。为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,主动融入乐山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,打造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,在县域内片区划分工作中,沙湾区将旅游资源禀赋的葫芦镇、轸溪镇、牛石镇以及沙湾镇部分村划分为了“峨山研学康养片区”。

“片区总面积平方公里,以葫芦镇为中心镇,横跨二峨山、三峨山、四峨山,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‘支持沙湾发展研学旅游’重要战略部署,将着力发展研学旅行、旅居康养、户外穿越、高山运动、自然观光等‘山廊’新业态,重点推进山水世界、轸溪花语村等15个研学教育实践和旅行基地以及铜河银滩、红房子艺术家村等10余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,力争打造‘大峨眉’康养休闲目的地、大渡河研学旅游首选地。”峨山研学康养片区联合党委副书记、葫芦镇党委书记张霞表示。

峨山研学康养片区联合党委挂牌成立。

太平道地中药材片区联合党委挂牌成立。

嘉农新型建材片区联合党委挂牌成立。

而除了“峨山研学康养片区”,沙湾区还以太平镇为中心镇,划分了太平道地中药材片区,立足全国最大的川佛手种植基地和柔毛淫羊藿采种育苗示范基地,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中药材、林竹、茶叶等优势产业;以嘉农镇为中心镇,划分了嘉农新型建材片区,依托新型建材、医康养、研学旅游产业,推动产业和城镇建设同步发展,实现以产促城、以城带产。

与此同时,为进一步做深做细县域内片区划分工作,沙湾区还将交通相联、产业相关、资源相近的村进行梳理归类,划分13个村片区,设13个中心村,“以小博大、抱团取暖”,推动产业提档升级。

这段时间,位于沙湾区农耕体验片区的中心村——太平镇罗一村亩红果参采摘园里一派繁忙,当地村民们正忙着除草、施肥,对采摘园进行日常管理,为来年大丰收做准备。“从去年11月上旬到现在,我们总共销售了1万多斤红果参,为我们村集体经济带来了20多万的收入。村民们每个月在采摘园里务工也可以拿到多元的工资。”谈起今年的收成,罗一村党支部书记何德强笑得合不拢嘴。

作为沙湾区农耕体验核心区域,罗一村通过“党组织+集体经济组织+农民专业合作社+公司+农户”的方式,目前已建成集种植、观光、采摘、休闲、极限运动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示范点,并与新华文轩联合打造了劳动实践研学基地。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调整改革前的70万元提升到万元。“接下来,我们将与太平五高山村、付塘村、草坝村强强联合,紧紧扭住两项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契机,抓住农文旅融合发展的“牛鼻子”,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的辐射带动、优势互补作用,扎实抓好特色产业发展,奋力做好农耕体验片区项目建设,凝心聚力推动乡村振兴。”谈及未来的发展,罗一村党支部书记何德强信心十足。

抱团发展,串珠成链,做大做强特色产业,正是沙湾区农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。为确保两项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抓出实效、抓出经验,给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,沙湾区聚焦做好两项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的重点难点,着力优化资源布局,重塑区域经济版图,把片区划分作为开展乡村国土空间规划、做深做细两项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、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敲门砖”和“原动力”,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,奋力书写两项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,为全域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。

来源:沙湾区融媒体中心

编辑:聂姚

审核:冯晓刚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3g-city.net/gjyyf/8032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2014-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-6
    今天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