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谈补益类中成药常航居士

2024/8/24 来源:不详

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,具有滋养、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,常用以治疗虚证的成药,称为补益中成药。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,脏腑功能衰退所产生的证候。临床表现为面色不华、精神疲惫、气短音低、自汗盗汗、头晕眼花、心悸失眠、饮食减少、舌质淡胖或瘦瘪、脉虚细无力等。因虚证有气虚、阳虚、血虚、阴虚、气血两虚、气阴两虚等区别,故本类成药常分为补气、补阳、补血、补阴、气血双补、气阴双补等类别。补气类中成药主要具有补气健脾作用,适用于脾肺气虚证。脾气虚症见食欲不振、倦怠乏力、大便溏泄,甚或胃下垂、脱肛、子宫脱垂等。肺气虚症见少气懒言、语声低微、动则气促、汗出、面色白、舌淡苔白、脉弱等。其组方组成以人参、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炙甘草等补气药为主。代表成药有四君子丸、参苓白术散、补中益气丸、启脾丸等。补阳类中成药主要具有温中散寒、兼顾脾胃、壮阳作用,适用于阳虚证。肾阳虚症见腰膝酸软而痛;男子阳痿早泄,女子宫寒不孕;畏寒肢冷,浮肿,腰以下为甚,下肢为甚;面色白,头目眩晕;面色黧黑无泽、小便频数,清长,夜尿多;舌淡胖苔白,脉沉迟。脾阳虚症见食欲减退、腹胀、胃痛而喜温喜按、四肢不温、大便稀溏,或四肢浮肿、畏寒喜暖、小便清长或不利、妇女白带清稀而多,舌淡胖嫩,舌苔白润,脉沉迟等。心阳虚症见心悸怔忡、心胸闷痛。脾阳虚症见虚劳、泄泻、痢疾、水肿、鼓胀、肾风,以及西医的慢性肠胃炎、慢性肾炎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。其处方组成以附子、肉桂、干姜、鹿茸、熟地黄、山药、菟丝子等温热药为主。代表成药有桂附地黄丸、右归丸、济生肾气丸、金匮肾气丸(片)、四神丸(片)等。补血类中成药具有补血养血的作用,适用于血虚证。症见心悸,失眠,头晕,目眩,脱发,面色苍白,爪甲不华,形体消瘦,大便难解,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,舌质淡白,脉细等。其处方组成以熟地黄、白芍、当归等补益气血药为主。代表成药有当归补血口服液、四物合剂等。补阴类中成药主要具有补益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之阴的作用,适用于阴虚证。症见肢体消瘦,头晕耳鸣,潮热颧红,五心烦热,盗汗失眠,腰酸遗精,骨蒸盗汗,咳嗽咯血,口燥咽干,舌红少苔、脉细数等。其组方以麦冬、石斛、黄精、枸杞子、南沙参等补阴药为主。代表成药有六味地黄丸、左归丸、河车大造丸、知柏地黄丸、玉泉丸、二至丸等。气血双补类中成药主要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,适用于气血两虚证。症见面色无华、头晕目眩、心悸气短、体倦乏力、语气低微等。其处方组成以人参、党参、龙眼肉、地黄、当归、黄芪、炙甘草等气血双补药为主。代表成药有八珍颗粒、归脾丸、十全大补丸等。气阴双补类中成药主要具有益气养阴作用,适用于气阴两虚证。症见心悸气短,体倦乏力,咳嗽虚喘,多饮,消渴等。其处方组成以人参、黄芪、麦冬等益气养阴药为主。代表成药有生脉饮、人参固本丸、消渴丸等。阴阳并补类中成药主要具有滋肾阳,补肾阴,适用于阴阳两虚证。症见头晕目眩,腰膝酸软,阳痿遗精,畏寒肢冷,自汗盗汗,午后潮热等。其处方组成以补阴药如熟地黄、山茱萸、龟甲、何首乌、枸杞子和补阳药如肉苁蓉、巴戟天、附子、肉桂、鹿角胶等药为主。代表成药有龟鹿二仙膏、龟鹿补肾丸等。精血双补类中成药主要具有滋阴填精、补血作用,适用于肝肾精血不足证。症见须发早白、遗精早泄、眩晕耳鸣、腰膝酸痛等。其处方组成以鹿茸、山药、淫羊藿、杜仲、肉苁蓉、当归、党参等药为主。代表成药有七宝美髯丸、补肝益肾通络汤、补肾益精汤、补天丹等。补益中成药大多味甘滋腻,有助湿、滞邪以及妨碍脾胃运化之弊,故内有湿邪、痰饮、火热以及外感实邪者不宜使用。虚证为慢性病证,为保证补虚的药效,临床以丸剂、合剂(口服液)、颗粒剂、膏剂、酒剂为补益中成药的常用剂型。现代研究表明补益中成药具有增强机体免疫能力、调节胃肠功能、改善内分泌、调节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作用。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、慢性结肠炎、胃溃疡、手术后或病后体虚、重症肌无力、慢性肝炎、慢性肾炎、妇女月经不调等,临床上可结合辨证选用不同类型的补益中成药治疗。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3g-city.net/gjyyf/7509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2014-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-6
    今天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