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子大剂温阳,虽取一时之功,久必消耗阳气

2022/6/27 来源:不详

编者按

中医用于回阳救逆的附子可谓大名鼎鼎,经不同的炮制方法制成的有盐附子、黑顺片、白附片、炮附片、淡附片等,你是否懂如何区分?在临床中应该如何运用附子,你是否了解?

我们选取赵亮和何绍奇医生的文章向您介绍他们的临床经验,或许能带来一点启发。

浅谈附子的用法和用量

作者:赵亮

附子加工品的不同种类及加工方法

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。乌头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,分布于辽宁南部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江苏。主要栽培于四川,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,除去母根、须根及泥沙,习称“泥附子”。加工品如下。

一是盐附子:选择个大、均匀的泥附子,洗净,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,过夜,再加食盐,继续浸泡,每日取出晒晾,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,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(盐霜)、体质变硬为止,习称“盐附子”。

二是黑顺片:取泥附子,按大小分别洗净,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,连同浸液煮至透心,捞出,水漂,纵向切成约0.5cm的厚片,再用水浸漂,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,取出,蒸到出现油面、有光泽后,烘至半干,再晒干或继续烘干,习称“黑顺片”。

三是白附片: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,洗净,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,连同浸液煮至透心,捞出,剥去外皮,纵向切成约0.3cm的厚片,用水浸漂,取出,蒸透,晒至半干,以硫黄熏后晒干,习称“白附片”。

四是炮附片:取净河砂,置炒制容器内,用武火加热,炒至灵活状态,加入净附片,不断翻炒,炒至鼓起并微变色,取出,筛去砂,摊凉。

五是淡附片:取净盐附子,用清水浸漂,每日换水2~3次,至盐分漂尽,与甘草、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,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,取出,除去甘草、黑豆,切薄片,干燥,筛去碎屑。盐附子每kg,用甘草5kg、黑豆10kg。

附子的用法

了解了当今医疗市场常用附子的不同成品,下面我们来谈一谈附子的用法和用量问题。

一般来说,附子有毒,煎煮时间越长,可能越安全,但中药的毒性有时候也是治疗作用,《周礼?天官》有“医师掌医之政令,聚毒药以供医事”的说法。

临床上,附子并不是煎煮时间越长越好,比如在《伤寒论》的四逆汤方中,附子一枚生用,以水三升煎煮一升二合,意思是加水三升,然后煮取一升二合,由此可以看出,《伤寒论》中附子煎煮时间并不是很长。

通过煮法来看,四逆汤仲景并没有强调过久的煎煮,甘草干姜汤中以水三升煎煮一升五合,而四逆汤是以水三升煎煮一升二合,这样对比,四逆汤的煎煮时间并没有比甘草干姜汤的时间长多少。说明在辨证准确、方证对应的情况下,小剂量的附子可以不用先煎。医院中用的基本都是黑顺片或淡附片,它本身就是炮制过的,毒性已经很弱了,但是如果附子用量较大,还是建议先煎为主,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。

附子的用量

下面我们来谈一谈附子的用量问题。

我是不主张普通疾病大量使用附子的,除非救急,回阳救逆,否则不可盲目大剂量温阳,动辄g或g附子来用。

我们学习《黄帝内经》都知道“少火生气,壮火食气”的道理,意思是说小剂量温阳可以补阳气,大剂量温阳虽可取一时之功,然久用必然消耗人体阳气,附子一停,则阳气更虚。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,父母什么都帮他完成(大剂量温阳),将来他长大必然一事无成,而在孩子走偏时稍稍扶之(小剂量温阳),将来可成大オ。

此外,每一种药物都有其安全剂量范围,有起效剂量,也有中毒剂量。大家读懂中华文化后,便自然会理解,中医治病往往是因势利导,四两拨千斤,而遇急危重症则可先重用以回阳,阳气得复之后,莫贪图大剂温阳之功而续用之不减,当继以小剂量温补之方,如此可尽收其功。

附子的临床运用经验

下面讲一下我在临证时附子的用量和用法。

1、用量:我所在单位药房为黑顺片,我的常用量是5~20g,遇极个别阳虚甚者会用至30g,如一些急性左心衰患者用20~30g,疗效甚佳。

2、煎煮时间:我平时开出的处方通常都是要求患者大火煮开,小火煎煮1个小时以上,故我的处方中附子很少要求先煎。

3、附子药证:四肢逆冷,关节痹痛,大便完谷不化,身体机能沉衰。

4、附子配伍:治表阳虚,附子配麻黄;治里阳虛,附子配干姜。

何绍奇:漫谈附子

作者:何绍奇

从仲景到我,对附子的应用经验

或曰:川人喜用附子,是盆地多雨湿,地势使然。此不知附子,亦不知川人之言,仲景就是善用、倡用、多用附子的第一人。仲景用附子:

与干姜、甘草相配(四逆汤)而为回阳救逆第一方;

与茯苓、白术、白芍、生姜相配(真武汤)治水肿;

与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白芍相配(附子汤)温补元阳;

与麻黄、细辛相配(麻黄附子细辛汤)温经发表;

与白术等(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)相配治风湿骨节烦疼(术附合用为除湿之圣药);

与半夏、粳米、大枣、生姜配伍(附子粳米汤)温脾止泻;

与大黄、细辛相配(大黄附子汤)温下寒积;

与大黄、黄芩、黄连相配(附子泻心汤)扶阳消痞;

与生地、阿胶、黄土、白术、甘草、黄芩相配(黄土汤)温脾止血;

与薏苡仁、败酱草相配(薏苡附子败酱散)治肠痈;

与乌梅、黄连、黄柏、川椒等相配(乌梅丸)治蛔厥及久利;

与地黄、山茱萸、山药、丹皮、茯苓、泽泻、桂枝相配(肾气丸)而为补肾祖方……

可以说他已经把附子之用发挥到极致了,而仲景并非川人。

仲景之后,附子的临床应用更加广泛,如:

《古今录验》以附子与麻黄、桂枝、丹参、人参、防风、杏仁、防己、黄芩、生地、甘草相配(小续命汤)治风寒历节痛不可忍,腰痛背痛不可转侧,昼静夜剧。

《千金方》以附子配细辛、防风、干姜、山茱萸、茯苓(三五七散)治大寒中于风府,头痛项筋紧急。

《近效方》以附子配白术、甘草、大枣、生姜(术附汤)治风虚头重眩晕。

《肘后方》以附子配天雄、川乌(三建汤)治元阳素虚,寒邪外入,厥后脉沉。

《太平圣惠方》以附子配独活、牛膝、桂心、川芎、赤芍、当归、桃仁(独活散)治冷滞风气攻刺,肢体疼痛。

《三因方》以附子配干姜、甘草、人参、芍药、茯苓、桂心、白术(附子八物汤)治历节四肢疼痛,如槌锻不可忍。

《局方》以附子配草乌、全蝎、天麻、苍术、胡桃肉(善肾散)治肾气虚损,腰脚骨节疼痛,膝胫不能屈伸;

配鹿茸、肉苁蓉、人参、熟地、肉桂、石斛、五味子、黄芪、茯苓、白芍、白术、半夏、甘草(鹿茸大补汤)治孕妇诸虚不足;

配人参、干姜、甘草、肉桂、吴茱萸、麦芽、神曲、枳实、桔梗、细辛(大温脾丸)治脾胃虚寒,饮食不化,食少伤多。

《赤水玄珠》以生附子、生半夏、生姜相配(三生饮)治痰眩。

《张氏医通》以附子配白果、橘红、生姜、甘草(冷香饮子)治夏月中寒,腹痛吐泻。

《医学心悟》以附子配干姜、白术、甘草、茵陈(茵陈术附汤)治阴黄。

以上名方,不过随手写来,已是挂一漏万,然从唐宋一直到明清,从官修方书到个人著作,从中可见附子之用广矣哉!近贤祝味菊更用附子配枣仁,治心动过速及期前收缩(早搏);配知母,治热病口渴欲饮而心阳不振;配磁石,治神经衰弱之失眠。姜春华先生认为许多慢性疑难杂病,特别是许多慢性炎症用常法清热解毒不效,原因即在于久病体虚而湿热火毒病邪不解,他从仲景乌梅丸、薏苡附子败酱散诸方得到启发,打破常规,温清并用,补泻兼施,体病同治,如他治白塞氏病,用附子配党参、黄芪、甘草、淫羊藿、黄连、黄芩、丹皮、蒲公英、半枝莲而效,即其范例。

我用附子也薄有体会。除前已述及者外,

肾着,用甘姜苓术汤加附子,其效更捷;

肩关节周围炎,我常用黄芪、当归、白术、淫羊藿、威灵仙、豨签草、桂枝、姜黄、海桐皮,然必重用附子,否则不效;

虚人易感,用玉屏风散加附子、姜、枣;

急性肾炎初起,畏寒、无汗、水肿,用麻黄附子细辛汤;

慢性肾炎水肿,用真武汤、实脾饮,皆以附子为主药;

久泻不止、五更泻、老人大小便失禁,用理中合四神再加肉桂、附子温补命火;

口腔溃疡用凉药不效者,多为阴盛阳浮,可用姜附剂破阴回阳,必阴霾去而火始安其位;

慢性咽炎,用附子一片蜜炙,切成小块含咽;

痛经寒症居十之七八,则用附子合当归。

综合古今用附子的经验和我的粗浅体会,附子一物,可上可下,可攻可补,可寒可热,可行可止,可内可外,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,用之得当,疗效卓著,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,说它是“百药之长”,是并不过分的。

附子用量、煎法与反半夏的问题

附子的用量,向来争议很大。仲景方用附子一枚,炮,破八片,则每帖约60g,附子质量,一大片即6-8g,曰“炮”,则为生附子,其力更大。所以当用附子时,不必畏忌,初用10-15g,如无问题,完全可以续增至30g以上。

我治痹证,阳虚畏寒,用量均在30g以上,屡遭药房拒配,不得不郑重签字,但也有签字后仍不配的时候。我曾治张某类风湿性关节炎,每剂用附子30g,药房拒配,医生也不愿抄方,好在他在海淀药房有个亲戚,这才取了,共服百余剂而愈,前后用附子十几斤。又治孙某的寒湿痹,每付用附子30g,不应,增至60g,他为省事,两付药一起煮,则其用量实为g矣。我不是说剂量愈大愈好,但对大证、重证,如仅用数克,则无异于隔靴搔痒,不能解决问题。

附子须先煎,小剂量(9g左右)先煎半小时,中等剂量(15g左右)先煎1小时,大剂量(30g以上)先煎2小时,头煎如此,二煎小火煮40分钟即可。煎附子时加生姜一块(约30g,拍破)、蜂蜜1两更好,可以减低附子的毒性。

用附子不会蓄积中毒,沈阳有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,至今服药剂以上,每方皆重用附子至30g,共用附子数十斤矣,从初诊起到现在一直坚持上班工作,已基本痊愈。

古有乌头反半夏、栝楼、贝母、白芨、白蔹之说,为“十八反”的一组药,但没有说半夏、栝楼等反附子。川乌系附子的母头,但这是两味药,如说附子也反半夏、栝楼等,便是“株连”了。何况乌头半夏同用,在医圣张仲景已开先河。

半夏、附子同用的机会很多,如果要我证明,我可以举出古今个以上的医案医方来作证。有一次我处方里半夏、附子同用,某药店的药工一看处方,大为不屑,说这是哪儿的江湖医生开的方?连常识都不懂。我听了,不生气,只是苦笑。当代名医姜春华、朱良春、颜德馨诸先生都曾郑重地撰文驳斥过半夏反附子之说,读者诸君有兴趣的不妨找来看看。

作者简介

赵亮,男,河南新乡人,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。广东医院治未病科主任、脾胃肝胆病研究所所长、广东省首批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、广东省健康科普专家、广东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。曾荣获湛江首届好医生、全国首届“经方之星”等荣誉称号。

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、治未病分会委员,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,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“经方温化”学术团队带头人。

受聘北京青橘中医客座教授、京城医馆特聘临床教授。

何绍奇(-5),四川梓潼县人,著名中医学者和中医临床家。曾任欧洲中医进修培训中心终身教授、阿姆斯特丹门诊部主任、荷兰中医学会学术部专家,北京医科大学药物依赖研究所研究员,中国中医药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。

来源:摘自《经方温化发微》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,及“绍奇谈医”(中医书友会第期),转自“中医书友会”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3g-city.net/gjyby/710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  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2014-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-6
    今天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