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科普肺动脉高压,也可以试试中医治

2023/3/17 来源:不详

作者: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江家荣

中医无“肺动脉高压”的病名,从临床表现看,与“肺胀”、“喘证”、“痰饮”、“心悸”、“胸痹”、“水气病”多为相似。肺动脉高压主要以呼吸困难、乏力为主要症状,后期可表现为水肿等。此与“喘证、肺胀”的发病特点较为契合,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则多表现为“肺胀、痰饮”,疾病后期临床症状较多符合“水肿、支饮、水气病”等。

一、中医对肺动脉高压的认识

肺动脉高压的基本病机可以归结为气血的不平衡,也就是阴阳的不平衡、物质和功能的不平衡。以肺气虚为其始动因素,涉及心、脾肾肝。

肺动脉高压初起气虚血瘀证为主,表现为呼吸困难、神疲乏力、口唇紫绀等,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水饮证,表现为下肢水肿、胸腹水、喘悸不得平卧等。肺动脉高压病理过程经历了气-血-水的演变。水气病的发生根本在于阳气功能障碍,气化不利,涉及肺脾肾等脏,与瘀血相互为病。

水饮证的发生与阳气作用关系密切。一方面阳竭阴津不化可导致水肿,另一方面,阳气阻遏不通,也可形成水肿之病。总归于五脏阳气功能失调,不能正常敷布津液,使水液内停,泛溢为水肿,表现为全身肿势急迫,水气内犯脏腑之证之喘咳心悸不得卧等。治疗以温通阳气,化气行水。水肿与五脏的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,若肺、脾、肾功能失调,则气化、运化、宣降受阻,水邪停蓄为肿,治疗上主要从肺、脾、肾三脏入手,健脾以运湿,宣肺以行水,温肾化气利水,是治疗水肿的治本之法。“开鬼门、洁净府”即开肺卫之阳和温通肾阳,是治水的两大基本方法。“腰以下肿,当利小便,腰以上肿,当发汗乃愈”,用发汗、利小便的方法宣肺益肾,调理水液代谢。此外,对于重证实证者可用“去宛陈莝”和“缪刺”法通利血脉,即活血化瘀法,对应“血不利则为水”的病机,同时辅以“微动四极、温衣”等,旨在温阳,振奋阳气。《金匮要略·水气篇》:“血不利则为水”。清·唐荣川《血证论》:“瘀血化水,亦为水肿”。说明水饮证的发生与瘀血关系密切。瘀血作为脏腑功能失常的病理产物,一方面直接瘀阻脉络,导致水液运行障碍,另一方面阻滞气机,影响脏腑气化功能,促使水气病的发生。同时,水液的潴留即是病理产物,又是致病因素,进一步瘀阻血脉,阻滞气机,加重气机阻滞、淤血形成,所以气血水三者在病理过程中常相互作用,相互影响,形成水气病的恶性循环,使得水瘀交阻,瘀水互结,疾病加重,深痛难愈。“去宛陈莝、缪刺”是治疗瘀血水肿的根本法则。去宛陈莝,除攻逐水邪外,还包括祛除体内瘀血污浊,荡涤体内郁积的陈旧之物,通利血脉,调畅气机。《血证论》:“须知瘀水之壅皆由淤血使然,但去淤血,则痰水自消”。通过活血化瘀,可以直接通利血脉,改善水液的运行和代谢,又可改善病变脏腑的机能,恢复脏腑气化,进而有助于潴留水液的排出。打破脏腑气机失调、血瘀、水停的恶性循环。总之,肺动脉高压气虚血瘀为本,肺气虚为始动因素,心、肺、脾、肾参与致病过程。随着病情进展,伴随水饮证的发生。与肺、脾、肾脏腑气化功能关系密切。气-血-水相互影响,相互为用,日久形成恶性循环之痼疾。治疗上应注重温通阳气,调畅脏腑气化功能,并佐以活血通脉,化气利水,最终达到脏腑气机和调,瘀血去,水饮逐。

二、肺动脉高压的中医辩证论治

(一)证素诊断

1.气虚证:神疲乏力,气短或懒言,自汗,舌胖或有齿痕,脉虚无力(弱、软、濡)。治以补气健脾,药用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山药等。

2.血虚证:面色苍白,起立时眼前昏暗,唇舌色淡,脉细。治以补血,药用当归、熟地、白芍、阿胶等。

3.阴虚证:五心烦热,咽干、口干,舌红或少苔、无苔,脉细数,午后升火、便结而尿短赤、盗汗。治以滋阴填精补肾,药用南(北)沙参、百合、麦冬、天冬、旱莲草、枸杞、龟甲等。

4.阳虚证:畏寒或肢冷,面足虚浮,舌淡胖嘗滴,脉沉微巧,夜原频多,便搪而尿清长。治以补肾助阳,药用淫羊藿、巴戟天、仙茅、杜仲、锁阳、肉苁蓉、菟丝子等。

5.肺虚证:咳喘声低,痰液清稀,易感冒,乏力多汗,呼吸无力、胸闷不适,脉细满。根据气虚阴虚不同选用不同药物。

6.心虚证:心悸、胸闷,失眠或多梦,健忘,脉结代或细弱。根据气血阴阳不同辩证选用不同药物。

7.脾虚证:大便搪泄,食后腹胀、喜按,面色萎黄,食欲减退,肌瘦无力。常与气虚、阴虚、阳虚并存,根据辩证选用药物。

8.肝虚证:头晕目眩,肢体麻,急躁易怒或抑郁喜叹息,双目干涩。常与气虚、阴虚并存,根据辩证选择药物。

9.肾虚证:腰脊酸痛(外伤除外),腔酸痛或足跟痛,耳鸣或耳聋,发脱或齿摇,尿后余渐或失禁,肝功能减退、不孕不育。有肾气虚证、肾阴虚证、肾阳虚证及阴阳两虚证,根据辩证选用相关药物。

10.水饮证:咳喘不得卧,水流胁下、咳唾引痛,腹胀有水,四肢水肿,舌淡苔腻水滑,脉沉;另外还可见口不渴或口渴不欲饮或口渴喜热饮,眩悸呕吐,小便不利,下利,肌肉瞤动等。治以化气行水消肿。

11.血瘀证:舌质紫黯或舌体瘀斑、瘀点、舌下静脉曲张瘀血,面部、唇、齿銀及眼周紫黑者,肌肤甲错者(皮肤粗糙、肥厚、鳞屑增多)、不同部位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,固定性疼痛或刺痛绞痛,出血后引起的瘀血、黑粪、皮下瘀斑或空腔脏器的积血和积液,月经紊乱、痛经、色黑有块,肢体麻木或偏瘫,精神、神志异常,脉涩或结代或无脉,腹部抵抗感或压痛等腹诊阳性者,脏器肿大、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块组织增生,影像学提示血管狭窄闭塞或血流瘀滞,或血小板聚集性或血液流变性等理化指标异常提示循环痕滞。

(1)气虚血瘀证:喘息上气,咳嗽气短,烦躁,动则心悸,胸闷憋喘,身倦乏力,少气懒言,面色晦暗,唇甲紫绀,脘腹胀满,肢体浮肿,畏寒自汗,面色苍白,四肢欠温,少寐多梦,脘腹胀满,大便便溏或失禁。舌质暗淡,有瘀斑或瘀点,苔白或薄白,脉沉涩、结代。治以补肾健脾,益气活血。

(2)气滞血瘀证:胸胁、脘腹胀闷或疼痛,乳房胀痛,小腹胀痛、刺痛,心烦易怒,舌黯红,脉弦。治以行气导滞,活血祛瘀。

(3)寒凝血瘀证:畏寒肢冷,四肢厥冷,遇冷加重,面色苍白,舌黯,苔白,脉沉、紧、迟、弦。治以温阳通经,活血祛瘀。

(4)痰浊血瘀证:痰涎,胸脘满闷,眩晕,嗜睡,舌暗,苔白腻,脉短滑、沉滑、弦。治以燥湿祛痰,胡活血祛瘀。

(二)证型诊断

1.气虚血瘀证:气短喘息,心悸,胸胁痛,颈部青筋暴露,胁下痞块,下肢浮肿,面色晦暗,唇甲青紫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、瘀斑,脉涩或结代。治以补气活血。

2.气阴两亏证:活动后气喘,气短,疲乏,自汗或盗汗,头晕,心烦,口干,面颧暗红。舌红少苔,脉细数无力或结代。治以滋阴潜阳,健脾补肾。

3.阳虚水泛证:心悸气短或不得卧,咯吐泡沫痰,面肢浮肿,畏寒肢冷,烦躁出汗,颜面灰白口唇青紫,尿少腹胀,或伴胸水、腹水。舌暗淡或暗红,苔白滑,脉细促或结代。治以健脾补肾,行气利水。

4.痰饮阻肺证:心悸气急,咳嗽喘促,不能平卧,咯白痰或痰黄粘稠,胸闷脘痞,头晕目眩,尿少浮肿,或伴痰鸣,或发热口渴。舌暗淡或绛紫,苔白腻或黄腻,脉弦滑或滑数。治以宣肺化痰,行气利水化湿。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3g-city.net/gjyzz/3815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2014-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-6
    今天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