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炎过后的咳嗽痰多,试试中医化痰三法
2025/2/27 来源:不详当高热褪去,感冒没治利索,遗留症状为咳嗽、胸闷、痰多而稠(无论白、黄)、气短气喘时怎么办?
关于“痰”,中医与西医的概念不一样,西医认为,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,健康人一般是没有痰的。
中医把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。有形之痰,与西医概念一样;而“无形之痰”在中医看来,是“随炁升降”的代谢产物,可以上达巅顶,下至脚底,内存于脏腑,外留于肌肤,可以导致各种病患。所以中医有“怪病皆责之于痰”,“百病皆因痰作祟”之说。
痰从何来
中医学认为,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,它的产生主要与肺、脾、肾关系密切,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。中医有“脾为生痰之源、肺为贮痰之器、肾为生痰之本”之说。
脾为生痰之源
脾主健运,运化水液,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。在临床上,脾脏最怕受困,一是气困,二是湿困。若脾虚健运失职,则水湿停滞,淤而成痰。脾生之痰,痰色白稠厚易出,不需用力咳出,常称此为湿痰嗽,不称为咳痰。
肺为储痰之器
中医上常说:肺为储痰之器,因肺主呼吸,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。肺气通于天,为娇脏,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侵袭,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。
肾为生痰之本
因为脾阳根于肾阳,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。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,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。所以,在健旺脾阳的同时,要考虑是否存在肾阳不足之象,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,如附子、肉桂、细辛、淫羊藿、吴茱萸等。
“痰”色辨证
中医将“痰”分为寒痰、风痰、热痰、湿痰及燥痰。
热痰
痰液黄、粘稠、不易咳出,常见于肺炎、急性支气管炎,需清热化痰,可用臭灵丹草煮水喝,清热、解毒又祛痰。
寒痰
痰液色白、清稀,可伴有怕寒怕冷等表现,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等,需散寒化痰,中药可选择半夏、干姜,也可以饮小青龙汤。
燥痰
痰液少、黏,难以咳出或干咳,痰液中带血丝,常见于肺结核,需润燥化痰,适合杏仁、贝母、麦冬、沙参等中药,方汤如清燥救肺汤。
湿痰
痰液白、稀、黏,不易咳出,可伴胸闷、食欲不振,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扩张等,需燥湿化痰,可选择陈皮、半夏、天南星等中药,可饮二陈汤。
气痰
痰郁结于咽喉,有异物感,咳不出又咽不下,可采用理气化痰法,参考茯苓、制半夏、旋覆花,或饮半夏厚朴汤。
风痰
痰液量多、泡沫状,并伴有肢体麻木,常见于脑卒中、癫痫,需息风化痰,可用天麻、制半夏、天南星等中药,方汤可选半夏天麻白术汤。
儿童和年轻人的咳嗽大多为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经治疗后,鼻塞、流涕、发热、咽痛等症状已经好转,但仍然咽喉壁红,有痒感,一痒就咳,无痰或少痰,这是最常见的咳嗽。枇杷叶是治疗受凉感冒后咳嗽的主要药物,也是咽痒痰少或无痰咳嗽的常用药。如果长期咳嗽无痰,可用川贝粉。3克川贝粉,再用一整只的生梨,将梨皮、梨核去掉,一起放在碗里,隔水蒸熟,梨肉、药粉、汤一起食用,止咳效果较好。注意此方对患病时间较长的咳嗽效果好,另外若患者咳嗽伴有痰则不能食用。
不同颜色的痰暗示着体内不同的病证。感冒后一周左右出现喉咙痒的症状,可能伴有咳嗽,往往没有痰。白痰一般是细菌感染,主要是单纯的炎症,有时还可能是由于支气管处于水肿状态分泌增加所造成的。黄痰是细菌感染,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很好。泡沫痰是细支气管炎和肺泡异常分泌所引起的,主要还是慢性炎症,一般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,用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。此外,经常抽烟的人会吐出灰色痰。
中医化痰有三法:一是祛痰;二是化痰;三是蠲(其意为卷去、化去)饮。
祛痰针对的是部位较浅的上呼吸道感染,中药主要有炙麻黄、炙紫菀、炙款冬、白毛夏枯草、炙枇杷叶、合欢皮等,均有祛痰止咳之功效,使痰液容易咳出。
化痰针对的是慢性支气管炎经常咳嗽痰多的患者,常用中药半夏、杏仁等化痰,具有抑制痰液分泌的作用。但仅仅化痰是不够的,常与其他中药一起使用。
蠲饮针对的是泡沫痰,主要中药有白芥子、葶苈子、桂枝,这些药物的作用是促使稀薄的液体状痰重吸收,使泡沫减少。
咳嗽